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当前位置: 返回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浏览发布时间:2025-01-04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分管基地科普工作,科普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科普工作细则,年初博物馆就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年度工作计划,并制定科普工作制度、激励和支持科普政策,保证博物馆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度服务公众天数为311天,全年服务公众40000余人次。博物馆科普场所面积3860平方米,分为7个展厅。博物馆在本年度在一楼大堂新增1个植物标本数字互动魔屏,用于馆藏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的展示、查看及检索互动。(缺照片)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博物馆依托学校特色优势,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加强中医药科普宣教,本年底,以中医药文化节、新生开放日等主题设立博物馆开放日9次,组织观众体验了多种形式的科教活动39次,包括大山楂丸的制作、人参手工皂制作、中药香囊、人参护手霜制作等活动,对应各年龄受众人群,收到较好评价,全年服务14000余人次。

博物馆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25次,服务观众800余人次。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博物馆在全国科普日举办“中秋”主题科普活动,并派出科普教师参与全国科普日暨吉林省第二十二届科普活动周启幕日活动,在馆内及省内活动主会场开展制作药膳月饼、制作中药香囊等活动数量6次,参与人数500余人。

博物馆于316日开展国医节主题科普日,组织来馆观众参加卷艾条、学习传统气功八段锦、制作草本日历等活动,有250余人参与国医节活动。

427日,博物馆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科普日,同时开设中国传统香道课堂,制作艾草青团,制作驱蚊防暑香囊,体验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投壶,体验印章打卡等多项活动,全天有1000余人参与不同体验活动。

1019日,博物馆开展“国医美蕴”主题展——民国上海名中医手写处方科普活动日,同时开设辨识中药材、印章打卡等体验活动,前来参观及体验的热心观众达500余人。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为预约参观,馆内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预约参观链接。观众通过扫码填写报名信息即可完成预约,并进馆参观。

博物馆定期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快手、抖音及微信视频号发布博物馆开放信息及最新展览活动信息。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官方网站网址为

https://museum.ccucm.edu.cn/index/tzgg/2.htm

2024年,博物馆通过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馆讯动态、展览讯息,科普文章等类别信息等文章86篇,总阅读量40000余次,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吉林日报、长春电视台、长春日报、大公报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播放、报道“挖参那些事”“洋女婿走进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等博物馆相关新闻19条。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全年累计开展52次科普服务活动,通过开展中医药科普课堂进社区、中医药手工课堂、公益讲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载体,为来馆观众和社区居民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招募大学生为志愿者,开展讲解竞赛、传统节日手工体验、人参科普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2024年度,投入科普工作经费4万,用于购置大山楂丸、人参护手霜、人参手工皂、香囊等活动耗材,进一步丰富科普课程的种类,增强科普互动的趣味性。博物馆现有科普专职人员4名,科普志愿者45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5名,中高级职称人员13名。

二、特色工作

博物馆充分发挥人员优势、馆藏优势,积极参与第三届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 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为大会的召开提供展览展陈设计、专业讲解人员,开设人参手工皂的制作等科普体验活动,提高了本次博览会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提高了大众对中医药文化认可和赞誉。

三、问题和不足

1、专门科普人员不足的问题,讲解员和宣教员多由志愿者承担,志愿者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尚不能保证科普工作的顺利实施。

2、现有科普活动多以常规的展览、实验课程为主,缺乏一定的创新性,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

四、工作建议

1、加强科普工作支持力度,根据能力协调专业人员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普讲座、科普活动。

2、加大科普工作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费上基于一定的支持,保证优质科普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企业乡村。

地点: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邮编:130117
联系电话:0431-86045406
版权所有: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